1/15/2015

《摩洛哥色調》之〈白〉

  看完《摩洛哥色調》(Les couleurs du Maroc)系列報導的〈赭紅〉,我意猶未盡地接著看〈白〉(Le blanc),很是佩服導演能用顏色,在片中串起關於摩洛哥的白色意象,成為合情合理且前後呼應的一部片!
  這部〈白〉可說較為著重在自然生態報導,開場先是劃破黑夜的旭日白光為使,由宛若身著北非傳統白袍djellaba的鸛,帶入鸛鳥所居的古蹟與周遭生態,摩洛哥自然科學家藉由觀察之為候鳥的鸛與共生鳥類,來判斷周遭自然生態受汙染迫害的程度,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等.尤其古蹟一帶的自然生態狀況良好且相當寂靜,這些鸛鳥幾乎在此定居,放棄每年摩洛哥南北移居的候鳥型態.過往鸛鳥曾是摩洛哥富足喜悅的象徵,然而因著土地旱化,鸛鳥數量大不如前.
  摩洛哥北部城市Tetouan曾是西班牙屬地,乃是安達魯西亞音樂重鎮,樂師身上白袍象徵尊嚴慎重,每逢週五,虔誠的穆斯林身著象徵潔淨的白色傳統長袍djellaba前往清真寺祈禱,白色羊毛djellaba更是Tetouan珍貴的在地資產,處理羊毛乃是女人間的工作,需經繁複手續,是女性傳統手工藝智慧,在女性間代代傳承,製成的白羊毛djellaba提供給王室貴族與高官穿戴.
  在北非大地上,白色尤其來自人類建築,甚至是葡萄園.在Essaouira一帶,一位法國人將經營葡萄園與釀造葡萄酒的知識與技術帶來摩洛哥,建造葡萄園,生產各式葡萄酒,採用自然農法來孕育葡萄,為了保護葡萄樹根免受非洲烈日摧殘,這位法國人在葡萄樹根旁種了葉片永久保持涼爽的草類植物,甚至善用北非大地提供的各種自然資源,由駱駝來翻鬆葡萄園裡的土壤.此葡萄園生產的葡萄酒是摩洛哥境內的高級酒類.
  白色,是摩洛哥經濟大城卡薩布蘭加的顏色,在這大城,因曾為法屬殖民地,廿世紀初法國前衛建築藝術在此大城有許多與北非交融而出的美麗建築,成了此時摩洛哥國家珍寶之一.
  隨著白燦燦陽光再往南,來到撒哈拉,此地觀光產業競爭激烈,外地旅客不停湧入,已轉入觀光業的遊牧民族後裔不時得在沙漠尋找新的觀光路徑,好讓觀光客來此享受沙漠風情與寧靜,並保有舒適的歐式生活,也因此,撒哈拉搭起一座座白色觀光帳篷.為了讓觀光發展回饋給當地,旅遊業者以提供文具給學校等方式,與當地合作.然而在沙漠深處仍有依隨天邊的雲移動的遊牧民族,以養駱駝維生,生活相當艱辛.
  在沙漠與大海相會的Dakhla,唯一自然資源便只有海裡的漁獲,所幸地中海漁獲豐富,讓漁民滿載而歸,然而漁民人數亦多.沿著海岸有著極為珍貴的沼地,生態豐富,各種鳥類在此繁殖.
  雖說這部片拍得詩情畫意,總覺導演只呈現光明正向面,卻避開衝突與現實問題,例如法國人在摩洛哥開酒莊,這與當地宗教是有所扞格的;觀光客到了沙漠仍要保有現代歐式享受,對沙漠生態很難不是一場衝擊;地中海漁獲雖豐富,然而歐洲高科技漁船在地中海濫捕,對以傳統捕魚方式謀生的撒哈拉漁民早已造成生存危機;此外環境污染早已靜悄悄潛入地中海沿岸的國家公園保護區.
  
  

  在古蹟上築巢產卵育子的白鸛.
  
  

  北非豐富的鳥類生態.
  
  


  我在撒哈拉湖畔好像有看過類似的鳥類.
  
  


  在清真寺上築巢的白鸛.
  
  




  白鸛們
  
  


  在傳統Riad裡演奏的Tetouan安達魯西亞樂團.
  
  


  安達魯西亞樂師身著白袍,優雅莊嚴地演奏傳統安達魯西亞音樂.
  
  


  白色,象徵純潔,每逢週五,虔誠的穆斯林穿著珍貴的白色羊毛djellaba前往清真寺祈禱.
  


  羊毛在女人手上流轉,轉成細膩綿長羊毛線,珍貴細膩djellaba在此間醞釀著.
  
  


  處理羊毛的技藝與記憶在女人間代代相傳.
  
  


  耕田的駱駝,出現在摩洛哥的法國葡萄園.
  
  


  會耕田的駱駝,還會看鏡頭,真的很驚人!
  
  


  這應該是世間獨一無二吧,用駱駝來翻鬆葡萄園裡的土壤,虧法國人想得出來!
  
  


  為服務西方觀光客,在撒哈拉搭起一座座白色現代式帳篷.
  
  


  沙漠與大海交接,漁民小船在此討生活.
  
  


  漫步沙丘與大海交會處的火鶴.
  
  
  
  
  
  
  
  
  

  

沒有留言: